读《生命至上》有感
日期: 2024-08-28   来源:    浏览量:

读《生命至上》有感


                        附属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孟祥姣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22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于金明院士的长篇报告文学以《生命至上》命名,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人民生命至上、患者生命至上,作为医者,有幸读到这样一部伟大的纪实作品,改变了我命运的齿轮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让我对职业信念更加明确和笃定,受益终生。

    时代之光,让我们仰望景仰的院士老师是逆袭的农民子弟

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有一个错觉,温文儒雅的院士老师人生应该是一片坦途。直到读到《生命至上》让我认识到不一样的院士老师,放学要打猪草的他,雨中落榜的他,城里挑尿的他,俨然比我们还命运多舛。但院士老师从未放弃,从未怨天尤人,自强不息,做好准备,让机会成为机遇。

我来自农村,父亲小学学历,母亲是文盲,上学时父亲和母亲为了凑我的学费,通宵达旦、严寒酷暑都在种菜打工,家里仍难以支付我的学费,有无数次想放弃的念头。我想有很多困苦家庭的孩子在不同的时期或因为经济、或因为其他的挫折,放弃读书;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如若不成功就归咎于家庭出身等外因。院士老师在不能推荐大学后,没有放弃,而是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份工作,不断学习终于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这就是我们无数普通人的榜样,放弃容易坚守难!不管在哪行哪业,只要认真、勤奋、刻苦就能有所成就。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充满活力的战斗机

于院士高中毕业几年后才考上大学,比同届学生年长一些,起步着实有些晚,这反而激起他的干劲,他坚持“5+2”,“白加黑”“当天睡当天起”,铅笔头插进手指而浑然不觉,凭着一股拼劲,成为最年轻的主任医师,最年轻的科主任,最年轻的院长,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大学本科是六年制,入学时也算班里比较年长的,本科又多了一年,等我硕士毕业的时候年龄和博士年龄差不多,所以我没有选择读博,就想尽快工作。工作时想着自己年龄大,还是硕士文凭,医院里每年副高、正高名额那么少,我就躺平,做一名主治医生即可。2011年于院长当选院士,对我震动很大,他初工作时年龄偏大,如今成为顶级科学家,我不能躺平,我要努力。我一边学习放疗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一边准备考博,一定要拜于院士为师。即使怀着身孕,我依然每天晚上都学习到12点,每当想偷懒休息时,心中就会闪过于院士的光辉事迹。最终得偿所愿,虽然我取得的成绩不能和院士老师相比,但在院士老师的引领下,成为同龄人中较早当选科主任、获评主任医师的一批。

德厚流光,“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的好医生

于院士自从收到医学院录取通知书那天起,他就下定决心:将来当一名好医生。虚心好学,勤奋有加,不断提高医德医术。一位焦虑的晚期肺癌患者,院士一看CT图像就判断是结节病,最后病理证实了院士老师的判断,患者家属拥抱大哭。院士老师作为知名院长,工作繁忙,他担心远道而来的患者挂不上号,坚持每周三次门诊,门诊看完已经12点半了,走之前还要问一问有没有想看门诊但没挂上号的。儿童肿瘤患者就医难,他果断成立儿童肿瘤科,诚意满满的邀请王景福主任来院,造福全国儿童肿瘤患者。院士老师教导全院职工和他的全体学生:“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我学医的志愿是自己填报的,但对于怎么成为一名好医生,非常的迷茫。有幸在山东省肿瘤医院遇到院士老师,自此我有了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这是每个职业人最大的幸运。医术重要还是医德重要?院士老师说这不应该是选择题,医术和医德同等重要。受此熏陶,必须要提高医术,而肿瘤领域防治知识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为了能给患者综合诊治方案,不断给自己充电,上下班路上、节假日都是我学习的好时机。因为年轻,而肿瘤诊治又是经验与知识紧密结合的学科,为了积累患者经验,每次其他医生主管的患者出现问题,我也积极为其解疑答惑,从2012年开始我在好大夫在线提供线上问诊,大多数患者都是义诊,这样可以周末晚上在家时也能给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遇到不懂的还会请教其他专家,不断锤炼自己。来找我就诊的患者明显比以前多,但还是真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如果患者治疗效果不好,都会认真复盘,看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同时更注重医德修养,坚守底线,更多的换位思考,尽力安排好每一位患者,要求我自己,要求科室,一定要时刻向院士老师学习,做医德医风兼备的好医生。

才高远识,开创精准放疗时代,当选全国放疗主任委员

主任委员代表了在该领域全国的影响力,省级医院的医生当选全国主任委员,敢于有这样想法的已是凤毛麟角。在《生命至上》里,详细记录了医生于金明的奋斗历程,开始时遭遇重重磨难,有不看好精准放疗的,有不接受新事物的,不但不支持,还设置障碍。院士老师一点一点做工作,没有定位CT,就用诊断CT做,晚上加班,一个包子两碗汤,边干边吃。那时候只有院士老师一人懂精准放疗,他就带着肯拼搏的同事一步一步往前走,逐步在全国展露头角,并走向国际舞台。一个人改变一个行业,改变一家医院的命运,只努力拼搏是远远不足的,是独具匠心、高瞻远瞩,即便别人以为“异想天开”,也要去实现。

我当选科主任后,常感自己进入瓶颈期,就是拼劲十足,但创新力度不足,拘泥于普通思维。怎么才能有创新思维呢,院士老师如何做到那么多的创新想法呢?创新的想法或者灵感从来不是从天而降,是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又擅于思考,才能灵感显现,院士老师的创新思维也是得益于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无数的不眠之夜。我开始开拓自己的视野,不局限于肿瘤、放疗,在解读临床试验时,不只要看结果,更要看设计,要有自己的解读。积极参与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认真研究临床试验,开始看不懂,逐渐积累潜移默化,由量变到质变。在临床上发现科学问题,反复思考,寻找解决方案,有了一些创新想法,在院士老师的支持下,成功开展了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现在入组已结束。在管理方面遇到问题,不好解决时,都会想一想院士老师怎么克服的。在院士老师的引领下,我在科研和管理方面都突破了自我。

敢破敢立,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院士突破了很多“不可能”,质子中心建设创造了山东速度、中国速度,这其中院士老师也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辗转反侧,“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既是工作的创新,流程的创新,也是时间管理的创新。医院在2018年实行主诊组管理制度;2020年全院中层干部重新竞选、动态管理;疫情期间,坚持接诊肿瘤患者。但最让人佩服的是院士老师坚持推行的初诊患者多学科会诊,横到边、纵到底,让“规范诊疗像空气一样日用而不绝”。这其中可谓是困难重重,首先医生要做好幻灯,认真准备,专家要按时出席给予合理的意见,主管医生要按照多学科意见执行,每一个环节执行不好,就失去多学科会诊意义。院士老师首先制定多学科会诊制度要求,他带头参加多学科会诊,专门团队监察多学科会诊执行效果。

   文字描述总显苍白,真正参与,才能理解多学科全面推进有多难,有多震撼!院士老师有超世之才,敢破敢立,不管是医疗还是管理都有很多创新想法,但这些想法每一项实施难度都非常大,唯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实施,才能成功。我想每个人可能在某个时刻都会有个想法要干成某件事,但因为其中的困难就放弃了。我亦如此,2021年开始在抖音科普,可播放量不理想,一度想放弃,更新很少。2023年的一天,院士老师要求加大对多学科会诊的监管追踪力度。我想多学科会诊牵涉到那么多专业,那么多医生,院士老师都能推行下去,我难道做不好这个科普吗?我首先要改变科普模式,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要一天一期科普。效果显著,播放量较之前显著增加。但在坚持了半年之后,我发现自己没有好的想法带给患者了,每个创意都要想很久,一度想放弃,这个时候,我拿出《生命至上》这本书,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读完之后,深感汗颜,我这点儿小困难,与院士老师遇到的坎坷困难完全不能相比,如果我这次放弃,可能后面就有无数次的放弃,只要对患者有益的事情,再艰难,我也要坚持!我开始在开会间隙、阅读文献时、上下班路上等稍微空闲的时间寻找科普灵感,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病友喜欢我的科普,让他们不再惧怕肿瘤,选择正确的抗癌之路。

《生命至上》不仅仅是一本书,是一种智慧、一种态度、一种灵魂、一种引领,我视为珍宝,已经反复拜读多遍,每当遇到挫折、陷入困顿时,每当有松懈之心、有躺平之态时,就会拿出这本书来阅读,总能让我鼓足勇气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每当取得一点点小成绩,有骄傲自满炫耀之心时,就会拿出这本书来阅读,总能让我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谦逊而沉稳。《生命至上》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让我们认识到平凡而不平凡的院士老师,他的出身如此平凡,他的上学之路、工作之路充满荆棘,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又是那么的不平凡,开创精准放疗时代,创造中国速度。我作为医生受益良多,但这本书不只适合医生,适合每个行业、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阅读体会,强烈推荐!


版权所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机关党委
通讯地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济南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青岛路6699号
邮编:250000 电话:0531-59556711